六、西湖龙井徙湄扬  

2015-11-09
90

湄江茶是贵州近代历史名茶,属绿茶类扁形茶,系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创制。湄潭县位于贵州高原北部,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清澈透明的湄江河流经全境。湄江茶原产地为湄潭县城南郊打鼓坡,茶山脚下湄江河环绕而过。茶园四周山峦起伏,林木葱笼,云雾缭绕,生机盎然。打鼓坡海拔750——1200米,位于北纬27°46′;年均气温14.9℃,有效积温4567.7℃,年降雨量为1100——1200毫米,年均相对湿度82﹪;无霜期284天,年日照率35%。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雨热同季,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土质属酸性砂质土壤,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这些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茶树芽叶保持较长时间的柔嫩性,有利于多种营养物质的集聚,对开发名优茶极为有利。

1939年中农所湄潭实验茶场正式成立后,1940年至1942年完成桐子坡和打鼓坡茶树品种园和生产茶园的建园工作后,立即着手开展茶叶科研工作。1943年该场科技人员糅合了“西湖龙井”茶的制作工艺,创制出了具有名优绿茶品质的——湄潭龙井茶。

1943年春茶采摘时节,浙江大学江恒源教授参观湄潭茶场时题诗一首:“龙井新茶待客尝,杭州佳味徙湄扬,寄居湄邑怀故里,犹憎倭寇倍沧桑。”我国著名数学家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苏步青教授品饮湄潭龙井茶后,也吟诗赞道:“祁门龙井渺难亲,品茗强宽湄水滨,乳露看疑金掌露,冰心好似玉壶春。若余犹得清中味,香祖了无佛室尘。输与绮窗消永昼,落花庭院酒醒人。”他们把湄潭龙井茶与西湖龙井茶相媲美,赞美之中,湄潭龙井茶引发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很多名人学士把湄潭龙井茶视作西湖龙井茶竟相购买,湄潭龙井茶名噪一时。

1949年湄潭解放后,湄潭茶场的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在继承湄潭龙井茶传统加工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进,使该茶炒制技术日臻完善,产品质量更加优异。产量也由原来的100公斤发展到1959年的2500公斤。1954年时任贵州省省长的周林同志到湄潭茶场视察时,认为这样好的茶却用别人的名称,于是建议湄潭龙井茶更名为“湄江茶”。从此,“湄江茶”以秀丽多姿,碧绿清澈的湄江河而得名。

1958年,经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审评认为:湄江茶与杭州狮峰龙井茶各有千秋,别具一格。1980年,著名茶学专家、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建议命名为“湄江翠片”,并编入《中国名茶研究选集》。所以,“湄江茶”是“湄江翠片”的前身。

现在,湄江茶的采制技术除在湄潭县茶区得到广为推广外,在省内各茶区也得到推广,成为省内外广大顾客竟相争购的名品。

湄江茶的制茶原料,采自国家级茶树良种“湄潭苔茶”。 “湄潭苔茶”属有性繁殖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原产贵州省湄潭县。分枝密,育芽抽苔力强,芽叶肥壮,持嫩性好,芽叶茸毛较多,春梢绿色,夏梢有部分紫芽;春茶鲜叶含氨基酸2.56%、茶多酚27.08%、儿茶素总量18.13%、咖啡碱4.92%;红绿茶兼制。因其抗性强、适应性广、品质好,除了在贵州茶区种植外,川、陕、皖、浙、湘等省都有引种栽培。

湄江茶清明节前5至7天开采。鲜叶质量和采摘标准要求:叶色嫩绿,为一芽一叶初展到一芽二叶初展;芽叶长度为:特级1.5厘米、1级2厘米、2级2.5厘米;各级鲜叶要求清洁新鲜,匀齐成朵;禁采单片、鱼叶、鳞片等,忌采紫芽叶、病虫危害芽叶、空心芽叶和带雨水露水芽叶。

湄江茶除少数精品仍沿用手工炒制外,大宗产品多改用人机结合加工方法,但仍沿袭手工茶加工工艺。全程共五道工序:摊青——杀青理条——二炒造形——三炒辉锅——筛选贮藏。

湄江茶以“形美、色绿、栗香、味醇”四绝著称。外形扁平直滑、匀整,色泽翠绿有光泽,栗香持久,汤色黄绿明亮。茶在杯中,一旗一枪,栩栩如生。